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2 . 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这个“深渊”有一个“底”。这个“底”就在20世纪的头20年,且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的时候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在该学者看来,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应是(       
A.“屈辱”与“迷茫”B.“沉沦”与“上升”
C.“革命”与“西化”D.“团结”与“觉醒”
2023-03-20更新 | 294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民众反应B.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D.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4 . 苏州某秀才回忆1895年时写道,“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其他该研究的学问呢!”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的民族危机感加剧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民间反帝爱国运动高涨D.科举制束缚了人们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3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面临退休。在几名英国候选人中选择其继任者时,赫德、英国外交部和清政府之间进行了博弈。最终清政府任命了赫德推荐的安格联为总税务司。这反映了
A.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力的衰微
C.中国政府尝试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利用列强之间矛盾维护主权
2022-03-21更新 | 520次组卷 | 7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下列内容出自该条约的是
A.“现定稍宽其(鸦片)禁……洋药(鸦片)准其进口”
B.“在中国通商口岸,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各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7 .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仅康、梁等知识分子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与日本决一死战,而且 在清朝统治层内部,官僚士大夫认为割地将使日寇占据辽河以南,逼近畿疆,控扼山海,“陆则拊我之背,水则扼我之喉,早发夕至,防不胜防,是纵豺狼于肘腋之间,权纾患而患转迫也”。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B.导致了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C.直接激发了民主革命的兴起D.强化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