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追究战争的失败和议和的辱国、惩办李鸿章;另有部分国人省察中国自身:“二百年来,官守成法,士耽俗学,习熟见,以为当然,塞聪蔽明。冥冥长夜,胥十八行省四百兆人而成为不仁之疾。”这可以说明
A.国人已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国民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高涨
C.制度变革成为民众的普遍认识D.国人的反思已呈现理性化倾向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或条约。

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
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衣性转变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的关税收入; 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取消英美通过《辛丑条约》攫取的特权;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 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新中国:不要“平等权利”遗留问题慢慢解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在签订外交条约方面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4 . 《辛丑条约》规定: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表明了清政府
A.鼓励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B.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履行境内守土保平安之责任D.开始按国际惯例开展外交
5 .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大打舆论战,美化侵略,迎合西方价值观,欧美媒体几乎一边倒,支持日本,美国《纽约先驱报》甚至提出“日中战争是文明对专制之战,日本的作为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论点。材料反映了
A.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B.美日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C.国际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D.美日借用“文明冲突论”掩盖侵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重大事件
1861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75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
1901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12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
1915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1919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1928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943
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美英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特权


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清晰,史论结合)
7 . 1896年《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一年后《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这表明
A.英法意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B.英国视江洪为其势力范围
C.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D.法国无意在江洪攫取权益
8 . 从1840年到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也是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的趋势不包括:
A.侵略国家从一个到多个
B.侵略范围从沿海深入内地
C.经济侵略从资本输出为主到商品输出为主
D.政治侵略从局部宰割中国到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控制内政外交
2019-11-19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反映出19世纪末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趋势:
A.允许外国开设工厂
B.允许华工出国做工
C.在中国内地开设商埠
D.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
10 . 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
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