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著名学者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新的起点”是指甲午战争
A.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B.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3 .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A.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联合火烧圆明园
4 . 1894年9月17日10时许,镇远等舰陆续“发现敌舰”,各舰立即发出战斗警报。不待旗舰战备号令,乘员已各就战斗岗位。警报余音未息,战斗准备已井然就绪。这反映出
A.中日海军力量对比悬殊B.黄海海战战斗异常激烈
C.北洋水师官兵训练有素D.日本侵华激起官兵义愤
2020-11-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领导阶级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020-01-17更新 | 712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新乡延津县一中高一下期开学考文综历史卷
6 . 如图反映的是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这次战争结束后
A.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B.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7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019-01-30更新 | 3064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高三上期周考(8.14)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国运的影响。

9 . 1895年7月15日《申报》痛斥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其卖国罪行,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台湾各族人民也组织起大量义军誓死抗倭报国。材料中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清廷伙同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
C.清政府对日本割地赔款
D.日本占领台湾并屠杀义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2018-12-03更新 | 526次组卷 | 26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新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