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清延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以上材料均据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主要内容及其所反映出的心态。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外交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中国外交礼仪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摘自《中外通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示意图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双方参战的军舰来看,力量似乎均衡,但结果相差十分悬殊。清统治集团认为中国在东方仍然是大国,日本“蕞尔小国”不足为患。它们一直都把防止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放在首位,建立海军意在沿海无事即可,故北洋舰队建成后,从此停止购船,一些购置较早的舰船航速较低,没有及时更新。北洋舰队水雷船排在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18946月底,在朝鲜半岛备战之际,丁汝昌竟收到下次实难送煤的电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弹药不足,尤其是威力巨大的“开花弹”严重不足。

——付忠信《谈甲午海战清军失败的根源》

材料二   19379月平型关初战到193810月武汉失守,我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敌6万余人。从武汉失守到19458月大反攻前的610个月期间,正面战场并没有严重的战事。日军侵华的主力是对着解放区作战的。1939年日军对敌后解放区作战使用的兵力占其侵华总兵力的62%。由于解放区军民长期的浴血奋战和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建设,为大反攻准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敌后解放区成了战略大反攻的出发地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基地。

——陈向阳、孙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海战“结果相差十分悬殊”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经过。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述敌后战场在抗战防御、相持、反攻三大阶段中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60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使团前往中国,直到838年最后一次遣使,日本一直在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日本从中国学到了文字、佛教、儒学、文学、音乐和建筑,这些都成为日本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元素进入日本主要是通过为数不多的去长安学习的日本僧侣和官员,以及少部分中国人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带入日本。即使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西方文化进入日本后,中国文化依然保存了下来,在日本,人们还能背诵一些从中国传来的格言,他们弹奏源自中国的弦乐器,背诵来自中国的诗歌,仿佛就是日本原创,两国广泛的文化共性成为互相理解的基础。

材料二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高层认为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可能是中国复兴的捷径,直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前,日本成为现代全球文化的中介,中国积极地投入了一系列学习明治日本发展经验的运动。大量的中国官员访日,成百上千位日本教习和顾问在中国工作,超过五万人的中国留日学生。中国受到日本影响的方面包括君主立宪改革、师范教育与大学的发展、建立警察系统、现代法律框架的奠定、革命运动的兴起等。

——摘编自傅高义《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中日文化交流的变化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朝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边防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在对台湾省问题的认识上曾有人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材料中的“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情景出现的次年,此国又在中国获得了哪些特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指的是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6 .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材料二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2)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7 .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4)简要阐述图四漫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图四与图一、二、三有何联系?
(5)针对当时清政府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是皇帝,你应该怎样做,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近代的历史?
2020-07-2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17-2018学年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人东来以后,拉开了武力争夺东亚海权的序幕,目标集中体现在对海域贸易权的追求和控制。16世纪葡萄牙人垄断了香料产地,控制了印度洋与中国南海之间的主要航道和贸易。进入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先后以武力驱走葡萄牙人、英国人,确立了对其他欧洲竞争者的优势地位。以郑成功为代表的中国海商集团在东亚海域与荷印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1661年郑成功将荷人逐出台湾。1683年,清朝攻下台湾。郑氏集团的覆灭,意味着东亚本地海上力量对东亚海权争夺的彻底败北,东亚海权从此为西方掌控。

——摘编自庄国土《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及对东亚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英国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主导性的海上力量。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后,清政府开始认识到海上防御的重要性。19世纪80年代中期北洋水师初具规模,使北方地区避免受到严重的海上威胁。及至甲午战争战败,中国海上门户洞开。此后十年间,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以日俄矛盾为核心,以日英为一方、俄法为一方的对峙局面。日俄战争后,日本已完全掌握了日本海的制海权,并确立了在黄海和东海的优势地位。

——摘编自李家成、王帅《东北亚海权格局的演变与重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的特点,分析这场海权争夺结局的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东亚海权之争的变化,并简要分析20世纪初海权争夺结局的影响。
2020-06-12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0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

10 .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图四   日本签订投降书


请回答:
(1)图一至图三条约签订的背景各是什么?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
(3)据图四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2018-11-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