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据1927年11月统计,中共党员的数量由中共五大召开时的近5.8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工会和农民协会到处被查禁、解散,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其背景不包括
A.日军发动侵华战争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C.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D.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都可以说可以做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原载《湘江评论》,1919年7——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在思想层面的贡献,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撰写此文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内涵。
2019-05-1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反帝反封建,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国共合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又是怎样破裂的?中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教训?
(2)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主要背景是什么?初步形成合作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国共合作最主要的成果是什么?
(3)由此得出的启示是什么?
2019-03-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大成高级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德国强租胶州湾,取得在山东的侵略特权
B.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C.巴黎和会决定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D.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妥协卖国
2017-11-24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明光市远翔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材料四: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4)指出出现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
2016-11-18更新 | 4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广东省培正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1919》
材料三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
——《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
材料四
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0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并说说你对“因势利导”的理解。
(4)材料四中“十五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
2016-12-2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蕲春县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不满
B.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漠不关心
C.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失望
D.对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愤怒
9 . 北京《晨报》发表了北京政府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林长民的文章,该文沉痛叹息“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作者发出这一叹息的背景之一是
A.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B.清朝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D.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10 . (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目前的利益计,奋斗目标是:⑴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⑵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共二大宣言》
(1)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3分)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②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引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心任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提出这一中心任务的背景及其实践效果。(3分)
(3)这个中心任务是否与中共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相矛盾?为什么?(3分)
2016-11-18更新 | 7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