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1940年某史学著作的目录摘编、序言摘编。

目录摘编

第1编“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封建帝国之创兴 西周兴亡”
第2编“军国斗争之新局面 战国始末”“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先秦诸子”
第3编“大一统政府之创建 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士族之新地位 东汉门第之兴起”
第4编“长江流域之新园地   东晋南渡”“变相的封建势力 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宗教思想之弥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第5编“新的统一圣运下之政治机构”“新的统一圣运下之社会情态”
第6编“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   庆历熙宁之变法”
第7编“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8编“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   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   清中叶以下之变乱”“除旧与开新”

序言摘编


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

(1)材料反映了作者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2)材料内容对我们了解这部著作在当时的作用有哪些帮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4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湖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45年4~6月,侵华日军为争夺位于湖南西部的芷江空军基地,发动了湘西会战。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最终在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境内粉碎了敌人的美梦,取得了抗日战争中最后一次会战的伟大胜利。据此可知,湘西会战(     
A.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B.加速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到来
C.成为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典范D.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023-12-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在分析七七事变后的某次中日战事时指出:这个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龟头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入这样一个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正好适应了日军的战略计划。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③发生在八一三事变后          ④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3-1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44年8月23日,毛泽东指出: “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相同和互相关联的。……美国不必担心我们会不合作。我们应该合作。我们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这一言论(     
A.旨在争取抗战的尽早胜利B.说明根据地经济出现困难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加速了美国对华经济援助
2023-11-20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1940年张乐平画的一组抗战漫画。这反映出(     
A.日寇侵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B.国共合作抗战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C.敌后军民合力打退了日寇的疯狂进攻D.日本法西斯被中国军民彻底打败
6 .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在友军和居民中解释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实现民主的重要性”;同年9月25日,要求在新闻宣传过程中重点体现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这些主张旨在(     
A.推进全面抗战局面发展B.健全国内新闻宣传体系
C.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缓和D.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抗战
2023-11-07更新 | 39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国联主持公道,促使日本联系国联通过决议派由英国季顿任团长的调奋团前往中国东北进行调查。19320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19332.国联大会通过了《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由于报告书没有满足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诉求。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主要内容

一、918日下午10时至1030分之间,在铁路上或铁路附近,确曾有炸裂物爆发之事.……但事实上并未阻碍长春南下列车准时之到达.……实亦不足以证明日本军事行动之正当。

二、东三省为中国之东三省,直与其大部分移民所来之邻省河北、山东无异。

三、日本在中国东北拥有特殊权益,“凡不承认此点或忽视日本与该地区历史关系之解决不能认为满意”。

四、一般中国人对“满洲国政府”均不赞成,此所谓“满洲国政府”者在当地中国人心目中只是日人之工具而已。

五、建议在满洲实行高度自治,聘请相当数额之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重要比例……(外国教官训练的特殊宪警)为东三省境内唯一武装实力。

——摘自《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社会各界反响蒋介石评论说,“余对此(李顿报告书)主张,有修正或保留之接受,不必拒绝,以弱国图强.非此不可也”。后中国驻日内瓦代表颜惠庆又进一步表示,“中国愿以公断,解决中日争案”,“无条件接受报告”。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政府发出强烈通电,指出:“李顿报告稿公开地最无耻地宣布了共管中国的计划。……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以革命的民族战争来粉碎李顿的报告。”

进步教育家马相伯对报告书提出批评。指出报告书“绝不必要”,中国朝野上下,应一致团结,“以国家土地人民为前提,以全国民众武力为后盾……本民治精神,用保甲办法废止内战,一致对外”。

——摘编自杨淑新《李顿调查团赴华调查及中国社会各界反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2023-10-13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型国家”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众认同新型国家的原因。
(3)结合所学,指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中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措施。
9 . 1940年8月,中共苏院区党委实行三七分租(地主三成,农民七成),二五减租(由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由对半分租改为三五、六五分租(地主三五,农民六五)和分半减息政策。这些举措(     
A.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目的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瓦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0 .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     
A.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B.得到社会各阶级的全部认可
C.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的需要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