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方议定海关税则,将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确定下来,清政府也 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谈判代表却认为 谈判取得重大胜利。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谈判代表好大喜功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C.国人缺乏主权意识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
B.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
C.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
D.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
3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辩证地分析东西方文明碰撞
C.要客观评价西方侵略的影响D.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头,丞一人,司马、侯千人个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5 .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A.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6 .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0-09-0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后,民间人士为抵制外来鸦片的入侵,纷纷主张弛禁土产鸦片,扩张罌粟种植面积,以期“阴抵洋药,并暗收利权”。朝廷重臣.开明士绅、近代媒介亦积极参与其中,“鸦片商战”由此盛行一时.成为近代鸦片泛滥的重大诱因。“鸦片商战"的盛行
A.反映出近代国人维护利权时的非理性B.有力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C.是近代国人抵制经济侵略的积极成果D.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因循岛》是晚清文人王韬于1887年创作的一篇短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出身于猎户家庭的项某,“改业读书,文名藉甚”,后到闽中做幕僚。某日出海遭遇风暴,漂到“去中华九万里”的“因循岛”上,到的居民“披发被肩,形状不类中土,而面瘦肌黄,悴容可掬,如久病者”,“乃前问询”,因言语不通,无从交流。一位老人出面,告知项其:“此地本富厚,三年前不知何故,忽来儿狼怪数百群,分占各处”,“专爱食人脂膏”。而岛上大小文官武将对横行无忌的豺狼百般巴结,以求荣华富贵。项某欲训斥豺狼,老人急忙对曰:“君虽心怀忠义,必不能行,况客乡之民,例难越诉,倘遇择肥而噬者,当有性命忧。”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9 . 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
2020-07-01更新 | 241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