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轻视——黯淡的中国形象。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使中国形象一落千丈,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一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

斜视——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人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1949年后,西方人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中国的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似敌非敌的状态中。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一些国际舆论忙于“甩锅”,借病毒来源和疫情产生祭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当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欧美多国疫情急转直下之时,这些舆论又开始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似乎中国抗疫成果令人难以置信,有的舆论甚至把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称为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随着全球疫情数据居高不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或将更加恶劣。

——人民日报海外网评《海外网评:疫情或加剧国际舆论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任选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中国某一个时期的“误读”加以阐释,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国际舆论不平衡”这一现象的认识。
2020-05-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4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流入使“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等地推广至全国。外国银元的流入,在中国货币文化上引起了一次大革命。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了国内丝织业等行业的发展。福建漳州的月港,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新兴的沿海商业城市。到嘉靖时,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通过大帆船贸易,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文化带到中国,也使西班牙及美洲大陆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把中国的传统技艺如制造鞭炮、刺绣技术等,传授给当地人民。大帆船贸易承载了资本、:商品、人员、文化的交流,是真正的“海道大通”的实现,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材料二 表31844-1856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输入中国及从中国输出货物总值表


——摘编自戴鞍钢《五口通商后中国外贸重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3 . 19世纪中后期亚洲的中国、伊朗等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C.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020-03-07更新 | 36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一块界碑”是因为
A.中英贸易出入超形势逆转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首次被西方国家打败D.中国商品市场大门被迫完全打开
2020-03-0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学者陈旭麓在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 走”传统英雄主义观时说道:“叶名琢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关于“时代的悲剧” 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A.根深蒂固的夷狄观念B.陈旧破落的武器装备
C.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D.战和不定的战术策略
7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2020-01-18更新 | 411次组卷 | 42卷引用:湖北省黄梅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D.对国家主权的认知存在缺陷
2019-12-28更新 | 449次组卷 | 38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B.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出现关注现实谋求变革的意识
2019-12-21更新 | 284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