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是一个上与下俱困的时代。上面,是“一祖之法无不蔽”;下面,是“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山中之民,有白莲教、天地会的投影,也包括对时代不满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挣扎抗争中寻求出路。这些议论深刻地勾勒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貌,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找不到出路的悲哀。随着旧王朝行将走向自己的尽头,中国又面临着一个周期性的改朝换代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最终并没有实现。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改变了轨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八十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并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的。为什么说“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
2022-03-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A佳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原则极大地助长了英国人增强海洋霸权的欲望和信心,加快了构建重商帝国的步伐。英国先后于1651年和1660年两次颁布《航海条例》,使得英国确立重商主义理念,对外贸易得到发展,海上实力逐步增强。英国对荷战争的最初目标是打击荷兰的海外贸易,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它逐渐赢得了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的制海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使其能在对外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为英国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奠定了基础,进而为其增加军费投入、提升军备水平、发展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海军舰队提供了充足保障,便于英国掌握最大限度的制海权。在此助推下,英国海洋实力大为增强,其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步确立。

——摘编自张景全、吴昊《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有识之士编译出版的一些著作已经开始涉及海防问题。但译著整体还停留在“编译”阶段,即将西方国家的报刊著作进行摘录、改编和翻译。译员主要是来华西方传教士、中国官员以及幕僚,阅读群体也限于政府及军事机构的主要决策人和部分知识分子。当时还没有专门的海防著作翻译出版,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天津机器局、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服务于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1886年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机构翻译出版了《英国水师考》《法国水师考》《美国水师考》《德国海军条议》和《俄国水师考》等多部重要著作,使得国人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主要动向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表现。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的关系。
2021-06-01更新 | 33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卷01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52年到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之风。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0年,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摘编自【英】支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的演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的问题,英国采取了哪些手段?简要分析这些手段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4 . 下面所示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项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历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占有特殊地位。

材料一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的奕䜣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的奏折中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他们援引“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的“通例”,认为“强邻环伺”之际,“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政府批准同意,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据统计,自清末到民初,中国历届政府宣布自开的通商口岸达50处左右。

—摘编自《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等

材料二 19—20世纪初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

○依据不平等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简称“条约口岸”)

●中国政府主动开辟的通商口岸(简称“自开口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6 .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0次组卷 | 6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金融家注意到开放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

1860年,英法双方签订条约,承诺取消或大幅削减进口关税,“此时的英国实际上已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

——摘编自何平《全球化1.0时期英国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持续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关税与经济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和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7年,清政府撤销其他口岸,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当时关税税率大体为进口税率16%,出口税率4%。1842年,《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二   争取关税自主、收回关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内容。1923年,广州政府拟收回海关用人管理权,英人因此派兵占领海关,中共中央号召各区及地方同志召集全体紧急会议,筹备联络各团体发起剧烈的排斥英货运动。1924年,恽代英撰文指出:“我们现有的关税制度,正是国际资本主义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武器。”邓中夏也撰文指出:“欲救中国,必先收回关税主权。”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发动和精心组织下,北京3O多个团体召开关税自主国民示威运动大会

——摘编自董振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关税自主活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关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关税自主而进行的努力
2022-03-0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