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天朝哀歌”与“救亡图存”

1840年,英国的隆隆炮声击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从此被裹挟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材料一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节选

材料二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节选

材料三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节选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是近代中国哪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这些条约分别签订在近代中国的哪场对外战争之后?
2022-04-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开放通商口岸,极大地影响着近代中国。


(1)将下列不平等条约与地图中的通商口岸相对应(填写字母)。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2)近代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呈现出怎样的分布趋势?
2022-02-0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上海的两次“开放”近代以来,上海先后经历了两次“开放”,城市地位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材料一   开埠后不久,时人观察到:“(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埒(等同)。”“民生日盛,生计日繁,金山银穴,区区草县,名震天下。”五十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50年,上海的出口商品中,蚕丝占51%,茶叶占46%;1860年,蚕丝占66%,茶叶占28%。1892年,英国驻沪领事指出:在中国向外开放后的许多年来,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丝茶两种。

——引自周武《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但因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7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上海由此迎来了又一次开放的大潮。

年份上海开放大事记
1978上海开辟至澳大利亚远洋运输航线,打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零的记录。
1980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
1990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001中央提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06上海港成为世界最大的货运港口。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8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埠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上海第二次开放的背景和成果。
(3)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两次的“开放”?
2021-08-13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统有天下,薄海内外,罔不臣服。列圣相承,无间远迩。有贡,即有……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摘自《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十四

材料二   凡大英商民在粵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注:十三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南京条约》(1842年)

今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关英吉利国出进口货物议定应完税则,分类开列于后:……凡出口货有不能赅载者,即论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伍两。……凡属进口香料等货,例未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拾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朝贸易制度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指出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看法。
2021-08-0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一下·广西百色·期中
5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材料二 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清帝国“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述当清王朝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梦中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2021-05-13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紫竹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交往之路。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世界交往之路”时间轴。

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西潮涌来前后,外国人在华的地位大相径庭,这充分反映于他们在通商口岸的境遇之中。



(2)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于什么时期?外国人受到怎样的待遇?
(3)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于什么时期?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享有哪些特权?
(4)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境遇变化的原因。
2020-08-12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一位英国政论家的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爱国华侨放缵泰1898年所画的《时局图》

材料四: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线路修建年代起点和终点备注
京汉铁路1898~1906年北京-汉口比俄法控制
东省铁路1898~1903年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俄国修建经营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1998~1901年旅顺-哈尔滨俄国修建经营,日俄战争后转让给日本
胶济铁路1898~1904年青岛-济南德国修建控制
滇越铁路1904~1910年昆明-河口法国控制
沪宁铁路1905~1908年上海-南京英国控制
津浦铁路1908~1911年天津-浦口英德控制
粤汉铁路1908~1936年广州-武昌英法德美控制

问题:
(1)比较材料三、四,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英国政论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
2020-05-18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南京条约》第一条

英文本的《南京条约》第一条:“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双方政府都必须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转摘自《炎黄春秋》2011第四期


(1)《南京条约》前的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存在什么差异。
(2)英国人为什么要在《南京条约》第一条中提出要“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说明理由。
2020-05-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没行商,亦称公行着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口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二、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呈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例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

——引自中俄《天津条约》

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付所订进口税。

——引自《马关条约》


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
(3)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有危害性,为什么?
(4)综合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2020-05-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货币中的历史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自《国史大纲》


(1)“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条件主要是什么?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美洲史》


(3)1944年所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指的是什么?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原因。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中国震撼》


(4)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2020-04-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三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