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撤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三: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019-09-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隆庆开关”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说明两个机构在19世纪中期消亡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历代的茶叶贸易可以折射出中国商业政策的发展概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茶叶征收税赋和实行专卖政策从唐朝开始,茶税起初只就产地及通过商人征收,其后到文宗(公元826840年)时,根据盐铁使王涯的建议,实行专卖,其办法是“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者”,即实行“官种、官制、官销”制度。唐代对于茶的走私,打击十分严厉,不仅组织了缉私队伍,而且规定如贩茶叶3次,总数累计超过300斤者即处死刑。

——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在贸易与流通领域,宋代的茶叶流通专业化市场大量形成,并在行业规范建设方面日趋完善,专门从事茶叶收购和精加工及转卖流通的茶行商号、专业化手工作坊、茶厂、贸易市场等遍布各大中城市,茶楼、茶肆等休闲消费的经营场所大量出现,成为一个城镇、地区繁华与否及开放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

——周晓景、黄为《中华茶事:茶与社会民生》

材料三   在中国近代史上,茶叶贸易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如清同治六年(1867)福州口岸出口额为20759941元,其中茶叶出口额总计19080665元,包括红茶18974667元,绿茶105998元,占出口总额的91.9%。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中国近代茶业的兴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周晓景、黄为《中华茶事:茶与社会民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政府的茶叶贸易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宋代茶叶贸易较之唐朝的发展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一场鸦片与茶叶的战争”?
2023-01-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锈,此后连续增长,1845年增至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800~1200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年,中英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筹办夷务始末》)……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林则徐《软尘私议》

材料二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18415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材料三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层和普通人民的反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是什么?
2022-08-15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可谓是磨难丛生,一出陇西便被匈奴人“得之”,受困匈奴“十余岁”,娶妻生子,安于游牧生活,但张骞始终“持汉节不失”,等待继续西行的时机。……西汉王朝依靠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凿空西域”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材料二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时刻为之劝导,使小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工作之间不为华巧。

我国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

——编自《清史稿》

材料三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四   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有言道“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对外开放,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

——唐任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的主要政策。分析这些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的破坏。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经济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概述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时代背景。简述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2022-01-2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讼师,又名“刀笔吏”,是中国古代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一类职业群体。讼师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讼师的主要多有两个:一个是代替当事人书写诉状,另一个就是提供“法律咨询”,也即为当事人出谋划,帮助其打廠官司。他们能做的只是代写诉状和出划策这类辅助性的工作,在“过堂”时真正要应对官员质问和对方反诘的还是当事人本人。讼师因为帮他人代写词状、教他人如何打宫司而被视为拔弄是非的人,成了良好社会秩序的挑战者和破坏者,遭到官方毫不留情的打压。况且讼师大多由落魄书生转化而来,出身也不算光彩,因而得不到人们的尊敬。

——摘编自杜金亮《近代中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以近代东西方法律文化的交融为视角》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散开国门。随着中西通商,中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特别是由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发展,外国的律师和律师制度也进入中国。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中,由于不平等法权的存在和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每有法律交涉,中国人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各界对改革封建纠问式审判的呼声日益强烈。1906年,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主持拟定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规定了律师资格、注册、登记、违纪处分、外国律师在通商口岸的公堂办案等内容,该法橐虽因各省督抚的反对而未能公布实施,但却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始了建立现代律师制度的尝试与努力。

——摘编自李卫东《论中国近代律师职业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讼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时期引进西方律师制度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头,丞一人,司马、侯千人个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