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材料三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蒋廷黻的观点。
(3)以近代前期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三所定义的“革命”有哪些?选择其中一场革命谈谈它所产生的影响。
2020-12-0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庚子年,一段屈辱史。1840年和1900年,这两个庚子年间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 回首的历史。六十年中,列强相继发动了四次以上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前一次创伤未愈,后一回屠戮旋踵。坚船利炮的打击和胁迫,让这个政府一次次以灵魂为代价,以求得肉体的苟安。它们,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它们,拧成了一道道绳索,套在了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愈挣扎,便勒得愈紧。

——摘编自赵彦《晚清那些年: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庚子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至少三个),并说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图证史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图表比较

近代英国重大事件近代德国重大事件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64年至1870年,普鲁士先后进行了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并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

材料三   文献比较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李侃认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以武力打开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进而掠夺中国的财富,成为其扩张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国禁烟成为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

——《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一朝代,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要求:至少两条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19-11-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在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1842年6月,道光皇帝发了一道密谕,命令有关大员赶快与英国议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紧接着,林则徐被革职,清廷大员伊里布等人与英国议和。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在古希腊哪些人不是公民?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当时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内容应出自哪一条约?并分析英国提出这一内容的目的。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条约的哪些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条款对中国的影响。
2018-11-1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2018-11-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拓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无论什么时候关于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国的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市;二、争取长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列的内容,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吗?简述理由。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的关系。

9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条约签订的背景各是什么?

(2)规定“开放重庆为商埠”、“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条约分别是哪一个?

(3)图二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4)据图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什么时间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8-01-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下面是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著作

著作一:《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美】弗兰克·萨奈罗著;周辉荣译

著作二:《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作者:端木赐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

材料二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据材料一,对于著作一中“一个帝国(大英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大清国)的堕落”中的“沉迷”和“堕落”应该如何理解?

(2)试着扼要分析材料二中“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出现的根本原因?

(3)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7-12-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