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老子》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


以上名句蕴含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请你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述充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1年12月,当鸦片战争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争执不过为了英国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这只不过是争端中的一个偶然事故,而并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这就是西方学界十分流行的“文化价值冲突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主要是中西文化观念不一,中国人不以磕头为耻,但西方人难以接受。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当斯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21-01-24更新 | 982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2021-01-1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

——据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的“变局”观念,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19-06-08更新 | 6186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5月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英部分条约简表

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
主要内容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2.割让香港岛;
3.中国赔偿2100万银元;
4.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往来;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
1.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
2.英国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并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3.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4.租界免收洋货厘金;
5.减少进口税。

——根据《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整理


根据表,提取一项有关中英两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每户人口平均数(人)

——改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请解读上图中的信息,在a、b、c、d四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指出该时段每户人口平均数变化的态势并从多角度阐释变化的原因。(要求:选取的时段明确,变化的态势准确,从多个角度且结合史实阐释原因。)
8 .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至少包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批判精神和良好判断、合理推论的批判思维技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家麦迪逊经过详细的计算处理,曾提出一组数据:直到清英鸦片战争爆发之前20年,即道光帝立位的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的产出总和十二个百分点,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和日本(3.0%)。这样的数据虽未必完善,但至少表明了一个基本结论,中国在清中叶仍属全球首富。……从中外学者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共识,至少在经济方面,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并不落后。

——卞姗姗《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建构》


围绕上述材料,运用批判性思维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论证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9 .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军民奋起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并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下表是关于“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概况”,按下列要求完成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总理衙门近代化《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南京条约》


先从表中任选出三或四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再运用所选的几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答题时要列出自己所选的准确关键词;所拟主题立意明确,围绕所选关键词信息;阐述时要能理清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拥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而无明确的国籍法规,去海外之人被称为弃民,古代文献中虽有“国籍”一词,但主要是指国家的典籍
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申请国籍、保护侨民的基本原则。自此,清政府开始参照“西方成例”处理“涉籍”事务
1907年荷兰殖民当局以属地主义的原则规定凡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皆为荷属殖民地籍,从而引起国内外华人、华侨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迅速制定并颁布一部“血统主义”的国籍法
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

——整理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