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下图是《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江宁城缔约》,南京旧称江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缔约导致中国“国门洞开”
B.漫画中的外国人为日本人
C.本次缔约是中外平等协商的结果
D.缔约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
2 . 以下为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形势图。对四副图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图①是鸦片战争图,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图②是甲午中日战争图,该战争中刘步蟾壮烈殉国
C.图③是八国联军侵华图,战争后北京出现“使馆界”
D.图④是淞沪会战,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022-04-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等三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回答:
(1)图一——图三所示场景分别与哪些战争直接相关?
(2)图一——图三中三个条约的共同危害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程度影响?
(3)简单谈谈你对图一图二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4 . 某一城市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仔细观察下图,该城市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塑造的一尊林则徐夫妇蜡像。关于英国人塑造蜡像原因,清政府驻英副使刘锡鸿参观后认为英国人非常敬重林则徐“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王韬认为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放在蜡像馆门旁显眼处,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感到莫大耻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刘锡鸿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看问题,不足为信
B.王韬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缺乏现代气息
C.评价历史易受研究角度的影响,有一定主观
D.历史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任由后人评说
12-13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名校
6 . 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后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2019-01-30更新 | 954次组卷 | 4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8-11-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①反映了中国被迫与侵略者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这里的“侵略者”是指哪个国家?请用一句话概括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图②历史照片反映了侵华日军参谋长小林浅二郎(右)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递投降书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的国际、国内意义。

(3)图③历史照片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时的欢庆场面。这一事件发生在                 月的         战役后。

2018-01-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指出材料三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