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䜣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数额(千两)岁入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30000田税26500
陆军30000各省杂税1600
海军5000各省杂项收入1000
宫廷花费1100盐税盐厘13500
海关经费3600厘金16000
出使经费1000常关税2700
河道经费940海关税(一般货物)17000
铁路800……
债款开支24000
……
总计101120总计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指出清朝前期没有国旗的原因,概括推动清朝后期制定国旗的因素。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完整和分析清晰。

4 .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鸦片战争→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英国
政治制度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材料二   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内容割地香港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2100万银元白银2亿两白银4.5亿两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其他条款协定关税开设工厂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6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中国军队始终没有打过一次胜仗,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阵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舰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朝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边防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的方针,在对台湾省问题的认识上曾有人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材料中的“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情景出现的次年,此国又在中国获得了哪些特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指的是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7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壮烈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划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废除工商业各项限制;鼓励华侨投资……212日清帝退位……311日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是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的土地分配原则。《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场运动的革命纲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020-10-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当时,山西潞绸取丝蜀地,广东粤缎、福建漳纱取丝江南。在当时,“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据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等

材料二 1844—1856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输入中国及从中国输出货物总值表


——摘编自戴鞍钢《五口通商后中国外贸重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丝绸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位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网课质检历史试题
9 . 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 的总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家族--国家--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 无论家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9-12-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自应享优例割除亦莫不相同。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在国际背景和经济侵略方式的角度的不同之处。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019-10-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