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应为(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1-01-1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第一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2020-09-03更新 | 633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地传教、游历与通商”,很快清政府就发函给英、法公使,请求将“游历”与“通商”分开申请护照,后经协商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商务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这表明(     
A.列强要求增加开放通商口岸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C.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愚昧无知D.清政府意在保护洋人安全
4 . 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2022-04-03更新 | 231次组卷 | 18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等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
A.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
C.旨在批评清政府的顽固D.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
6 . 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下列论述符合该书观点的是
①“鸦片之战”揭开近代化第一篇章②将两次战败的影响与国耻联系起来 
③“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④两次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8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各海关上缴国库税银实行年包税制度,多征则不必呈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洋人对海关账册、档案的监督下,税款全数登记上缴。这一变化
A.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重B.有利于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
C.表明清廷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扭转了清朝政府的腐朽局面
9 . 1868年,上海地方官与英美领事议定《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自此以后而有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汉口洋务公所等。《汉口竹枝词》记载汉口洋务公所:“汉口从无会审堂,洋街公所异申江。班期领署激将去。无术分身格外忙。”这表明
A.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B.汉口的发展与世界同步
C.列强控制中国重要经济命脉D.中国司法主权受到侵害
10 . 1860年,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的中英谈判中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臣弟(奕䜣),以属不成事体。”奕䜣自己也对其从“岂肯与异类为伍”到“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耿耿于怀。上述现象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B.依据当时局势与时俱进
C.形成了近代平等的外交D.竭力维护传统纲常礼教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