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399次组卷 | 3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这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B.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019-12-28更新 | 914次组卷 | 35卷引用: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
D.清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2019-06-13更新 | 166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C.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2019-01-06更新 | 129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官员出身逐渐发生变化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2019-01-01更新 | 285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8 . 近代所开80多个商埠,先后形成了上海和长江口地区、广州和广东地区、武汉和两湖地区等6个近代文明较发达区域。这些区域显示出
A.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C.各地经济不平衡加剧
D.商埠的文明辐射效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
A.极力维护天朝上国体制
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刻本质
C.将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
D.认识到外国公使入京的巨大危害
10 . 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不行跪拜之礼;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北京。《北京条约》重新确定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被迫屈膝求和
C.中国皇帝地位大为下降
D.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