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坐军舰“羚羊号”停泊于大沽口,准备进京与总理衙门接洽并递交国书,逗留期间发现了大沽口拦沙江外的三艘丹麦商船(时值普丹战争爆发),李福斯立即指示军舰追赶并扣押了三艘商船。按照国际法一般原则,交战国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缉拿敌国商船的,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国际法都规定:不得在中立国领海行使这项权利。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以《万国公法》的相关条规为依据,照会李福斯“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国之权”,李福斯最初以扣留商船之地属于公海范围、自己无全权处理此事为由,拒绝解决此事,但都被奕䜣一一照例驳回,同时奕䜣要求“另请真正有权之员前来”处理此事,最终迫使李福斯承认“咎在我国”,释放商船并赔偿1500元银洋。

——摘自况落华《大沽口船舶事件:晚清外交运用国际法的成功个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沽口船舶事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沽口船舶事件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 11 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 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

――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

材料二 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 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
2022·湖北·高考真题
3 .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07-14更新 | 4418次组卷 | 3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辽宁专用)
4 . 1868年,英美领事与上海道订立了《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该章程规定:“凡不作商人之领事馆及为其服役并雇用之人,未得该领事馆允准,不得拿获。”之后,列强还设立了领事法庭、领事公堂、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等在华审判机关。这一系列举措
A.完善了中国近代的司法制度
B.使中国在涉外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
C.促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D.表明清延主动寻求外交的近代转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建议美国与其共同行动;但美国宣布实行中立政策,并派遣列卫廉出使中国,试图调节中国与英法的关系。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①在对华贸易中占优势地位②无意插手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③为了争取更多的侵华权益④受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1-05-05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辽南协作校)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1861年,奕䜣向咸丰帝提出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咸丰帝虽然批准了这个建议,但有意加上“通商”两个字,设立的是“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确保天朝与外夷之别。奕䜣随后坚决上奏,力求去掉“通商”二字,以求兼顾外洋政治等诸多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A.天朝体系已走向崩溃B.变局下的新旧思想冲突
C.中国人固守夷夏之别D.中体西用是思想的主流
2021-04-13更新 | 660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1858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帝在不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馆(《天津条约》第三款)。作为取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此举
A.旨在牺牲经济以换取政治威信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
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轮进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主要事件
1841年1月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年3月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1919年1月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1942年11月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年8月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今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运载至高无上利益的问题”。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竞争激烈
B.英法蓄谋发动新一轮侵华战争
C.西欧国家开启了工业化进程
D.英法在华开拓市场的努力受阻
2019-05-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己国律例核办。”这一约定
A.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促进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