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同菲律宾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等物。

材料二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万亩植茶面积产量(万担)内销(万担)外销(万担)
1832一1837(平均)521260.520060.5
186l625312.5202.5110
187l819409.5202.5207
1886934.9567.46205362.46
1894841.6420.8207.5213.3
190l674.6337.3210127.3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革,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的200年,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落伍者。现代化之于中国,有梦却无路。是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人的梦想有了清晰的“时间表”:用10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材料三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论证“新中国成立前的200年,中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落伍者”的观点。
2020-04-1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5月月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3 . 近代以来,我国与俄国的交往从最初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到主动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期间几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 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馆。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 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华春莹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22日起访华一事发表评论:过去一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引领下,中俄新时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显著成果……相信此访将进一步巩固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良好趋势,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中方愿与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以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为主线,弘扬条约精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战略互信、互利合作、民心相通、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典范。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根据8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中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因,指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时间。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6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1898年,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7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我们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中国与欧洲人均GDP比较

(安格斯·麦迪森制表,单位为国际元)

这一觉睡到1840年,国门被枪炮打开,但在很长时间里还是没有清醒过来,要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打完,才说“一战而全民皆醒矣”。所以这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要深刻反思的时期。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据材料一,列举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并指出其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你是否同意甲午“一战而全民皆醒矣”?说明理由。

2018-05-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考试 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9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以朝贡使节的惯例屡次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请求,希望西方使节仍以客人身份穿中国朝服每三年或每五年觐见一次,由驿路进京,并保证全程有中国官吏护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公使驻京”获得法律效力。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朝统治者竭力抗拒外侮B.清朝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C.中国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D.西方的侵略出于经济动机
2022-11-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以“施恩”心态对待条约关系,挪威等小国也与其签约,通过“一体均沾”轻易地获得英、法、美所获条约特权。同治八年(1869年)签订的中英《新定条约》,以“中国允”“英国允”的方式首次确认了中英双方各自的利益和诉求。这一变化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的消亡B.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C.救亡图存思潮的盛行D.近代外交意识的增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