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022-06-01更新 | 12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与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6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一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中国采取的自救运动的名称,并分析这次运动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百年未有的大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执行“值百抽五”的低关税税率。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才争取到关税自主权。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物价上涨,这一税率曾经经过几度修订,但平均税率从未真正达到过5%的水平。即使是标榜自由贸易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进口税率往往也比中国高得多。例如1859年英法签订的互惠关税协定,平均税率达到15%。……废除协定关税制度,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成为近代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的必须之举。

——摘编自江争红等《关税修订与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关税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2020-12-1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9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据1842—1859年间实践中的中国对西方外交机制网络示意图(见如图)可以推断,当时清政府
A.建立统一外交机构的必要性B.沦为“洋人的朝廷”
C.摆脱了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2021-10-23更新 | 866次组卷 | 42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潮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经过这场战争,北京的官员就这样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而滞留在长城以外热河的朝廷则怀恨在心。随着新条约的履行,热河和北京之间的观点分歧不断扩大。”这场战争导致
A.中国与西方列强矛盾加剧B.晚清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晚清中央权力基本下移
2020-09-10更新 | 14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8 .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地传教、游历与通商”,很快清政府就发函给英、法公使,请求将“游历”与“通商”分开申请护照,后经协商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商务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这表明(     
A.列强要求增加开放通商口岸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C.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愚昧无知D.清政府意在保护洋人安全
9 . 鸦片战争后,面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里所要求的各项特权,满汉官僚只对今后双方文书需用平等语句提出强烈反对。19世纪60年代,京津地区官绅大力创办地方团练以支援战争,清政府却认为地方团练“可以保卫乡同,未必即能打仗”。以上材料表明
A.官府自大坚守传统蛮夷观B.官僚意识到统治危机
C.清政府面对危机应对失当D.统治者惧怕民众觉醒
10 . 外交权本是国家事权,须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但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却把权限下放到地方,形成了五口通商大臣和三口通商大臣之制。清政府此举
A.满足了对外交往的需要B.反映了外交的艰难转型
C.削弱了地方督抚的权力D.便利了西方商品的倾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