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侵凌中国的诸列强中,中法两国的经济关系,与中国同其他欧美国家尤其是英、美国、日本等国相较,在贸易额、商行数量等各方面远远落后。但它又是一个丝织业举世闻名的国家,其对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以及机器缫丝业的刺激和影响是巨大的。其实早在16世纪法国就以宗教为媒介,在中国的一部分官僚、士大夫和国民中有较大影响。法国亦是较早向中国输入西方科学技术的国家。在法国形成的资产阶级文明,亦使全世界在震惊之余又深为叹服。

——摘编自鲜于浩、田永秀著《近代中法关系史稿》

材料二   194912月,法国总统奥里奥尔表示:“我认为这件事(承认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不能等人家来逼着我们承认。"1951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表示:“美国国务院坚决反对法国承认共产党中国的想法…如果法国坚持这个想法,美国国务院可以改变其在印度支那事务上的态度。”在此后的14年中,中法关系又经历种种波折。1964127日,中法两国宣布即日起正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西方媒体将这一消息称为“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周乾《中法外交:一路曲折中走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侵华政策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法国关系波折的原因。
2021-06-2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对社会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代际理论对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巨变时代中的思想文化冲突现象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

——摘编自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代际理论”的理解,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

——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12-1919年,北洋政府的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五四运动前,民主科学推动着人们思想不断更新。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震撼,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1919年5月外交交涉的失败直接推动了五四风雷的到来。……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孔雀《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021-07-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我国与俄国的交往从最初被动接受不平等条约到主动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期间几经波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

第五条 俄国在中国通商海口设立领事馆。为查各海口驻扎商船居住规矩,再派兵船在彼停泊,以资护持。

第七条 通商处所俄国与中国所属之人若有事故,中国官员须与俄国领事官员,或与代办俄国事务之人会同办理。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华春莹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22日起访华一事发表评论:过去一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引领下,中俄新时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显著成果……相信此访将进一步巩固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的良好趋势,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中方愿与俄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以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为主线,弘扬条约精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战略互信、互利合作、民心相通、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典范。

——摘编自新华社报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津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根据8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二中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原因,指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时间。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
2021-05-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木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
2020-04-21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尖子生选拔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提分小卷)

7 . 近代中国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开一条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衡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   只有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