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乾隆皇帝年间,英国国王曾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 这是中英外交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方交流。以下是双方官员相互传递信息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英方所要表达的原意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居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中方官员翻译稿

英吉利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

——以上材料均选自《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


请回答:
(1)比较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两个文本的内容差异。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八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帝八十寿辰为名,派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到北京,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廷的拒绝。道光十七年到十八年(1837—1838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外交大臣巴麦尊表示:“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践行巴麦尊“先揍它一顿”而采取的行动并分析原因。
(2)材料二条文出自近代中国哪一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所体现出的列强侵华方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简述材料一、二三中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四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五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9月2日

(3)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干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有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平均每磅维持在16先令左右。18世纪中期时,每磅茶叶的价格为4~5先令。之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材料四 英国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中国)茶叶,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引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

——李鸿谷《中国茶的全球化演进》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总结中英茶叶贸易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6 .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明你的理由。

(3)辛亥革命为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做出哪些重大举措?结果如何?

2018-05-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挑战与冲突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主要背景。
材料二勤政与落差

   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清朝两个皇帝的“勤政”与清政府的腐败的?
⑶有人说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满洲人统治的结果,假设换成一个汉族人的政府,你认为结果会如何呢 ?
2018-05-0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经开区二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9 .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英、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材料二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材料四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导致中英、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10 .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堂吉诃德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1)概括材料一中“反对派”反对政府政策的理由?
(2)据材料二,总结莫克·维卡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