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821年和1833年中英贸易统计表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元)英国商品入口总额(元) 鸦片走私总额(元)
1821       14757 132                    1369 3213                         2235780
1833       17814260                      10119655                         12185100
一一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   1 840~1853年的中英贸易统计表       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40年   1842年   1845年   1850年   1851车   1853
年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9       239.0     140.0     216.0     100.0
请回答:
(1)据材料l,你认为19世纪初期,在中英正当的贸易中,中国、英国各处于什么状况?并分析其原因。英国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哪些办法?
(2)据材料二,1845~1845年中英贸易额变化的主要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一趋势?
2016-11-18更新 | 3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四川省南山中学高三入学考试(文综)历史部分
2 . 货币中的历史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自《国史大纲》


(1)“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条件主要是什么?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美洲史》


(3)1944年所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指的是什么?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原因。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中国震撼》


(4)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2020-04-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三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


材料三   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0年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呈现何种趋势,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你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2019-12-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材料三   中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1898年,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比较礼单一、二,分别说明中英两国的外交目的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材料三   18404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262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510日,其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议。

材料四   1840年艾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建桢等革职查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2)阅读材料二,你将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并依据材料分析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2021-04-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1为1765-1789年间英国对华贸易额变化表,表2为清朝乾隆时期国库岁入额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年份输入中国之贸易额自中国输出之贸易额
1765-176911929153190619
1770-177414664662119058
1775-177912414711968771
1780-178413019312083346
1785-178936217635491508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2

年份岁入
乾隆二十八年(176347 063 611
乾隆二十九年(176454 273 814
乾隆三十年(176560 336 375
乾隆三十四年(176976 222 877
乾隆三十六年(177178 940 001

——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与库存统计》

注:上两表中的贸易额及岁入单位均为“银两”


根据材料,指出英国急于开拓中国市场的背景,并说明清朝拒绝进一步与英国通商往来的可能原因。
2021-01-01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2020-10-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侵略,中国的各个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国家的出路。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与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简表

时间19世纪30、40年代19世纪50~80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背景西方: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①),要求得到更多的市场和原料西方:19世纪七十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要求市场、原料的同时,要求(②)
侵略事件名称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影响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亡国危险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探索事件名称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应对边疆危机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成果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请在序号处填写上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2)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党醒,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采访的美国作家西奥多·怀特、安娜·雅格布)写道,政府在汉口逗留的几个月中,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最全面的团结……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有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许多军阀部队从南方或北方赶来参加战斗……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

——杨克林、曹洪《抗日战争图志》

材料三   


材料四   随着战争消耗的不断增加……日本的社会经济几近全面崩溃,物资极端匮乏,连粮食和食盐等民生必需品也难以保障……苏联的对日宣传和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使日本更难以继续抵抗……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0-04-0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指出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哪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2)指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