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郭嵩焘巡抚广东期间,曾在奏议中说:“香山富民陈守善、徐瓜林二户,皆以依附洋人,致富百万。”其中提到的陈、徐二户应该是买办(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他们财富的来路与传统社会里以三百六十行为生计的人全然不同。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说明了鸦片战争后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商人投靠西方列强
C.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D.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2021-05-05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广东地区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命题。革命的发生决不是革命领导者呼风唤雨的结果,须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迫急的现实条件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革命本身当然不应是革命者的追求目标,革命的动机也不能从革命本身获得真正的诠释。革命虽然是战胜堕落、邪恶、压迫和侵略的迫不得已的正义武力反抗,但它并不仅仅为了这个神圣的过程——为了革命而革命,而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为了开辟人类的新生活——“建设”,这正是孙中山和毛泽东所特别强调的。

——摘编自王先明《革命与建设:20世纪中国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主线》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3 . 1843年,中英签订《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海关税则》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由此可见,《海关税则》
A.有利于外国商品输出B.标志着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保护了中国民族工业D.违背了英国自由贸易理论
2021-04-19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广东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国内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有的以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展开论述,有的以某一年份、某一阶段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如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王中亚《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等。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可就整个近代,也可就近代某一时段),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6 .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A.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7 . 如表为1842—1858年《筹办夷务始末》中外交辞令统计情况。这说明当时
类别外交辞令
对外关系基本哲学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体、抚驭中外、抚有万邦等
对西方国家看法丑类、逆夷、夷性犬羊、性情狡诈、装骜不驯、夷祸、狼狈为奸等
对西方国家政策查办、多方开导、恩准、格外施恩、办理夷务、驭夷、顺其性而驯之等
西方对中国态度情词恭顺、仰赖天思、俯首听命、真自悔过、乞恩、四夷来服等

A.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B.西方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C.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D.清延固守传统华夷观念
2020-04-14更新 | 31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38%。1933年仅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485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数的36%,资本总值为19087万元,占全国12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60%。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2020-01-21更新 | 665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几千年来,伟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

——摘编自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