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2018-06-01更新 | 5085次组卷 | 91卷引用: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该机构的设立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
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
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
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
3 . 鸦片战争期间,担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切如故,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在京城中的生活习惯,仍旧沉迷于四书五经的研读和拜友会谈”,这反映出当时
A.战争对清朝士人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B.清朝中央机构对这场战争重视远远不够
C.“天朝上国”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
D.民族危机还未对社会生活产生根本冲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5 . 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
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6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2017-09-08更新 | 714次组卷 | 6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8 . 1910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索姆起诉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法方陪审认为当事人之间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根据《法国民法典》,法院驳回原告请求。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
A.法国陪审在租界内不敢偏袒法国人
B.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投机活动
C.法院受《大清律》影响而维护中周人利益
D.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图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仲为民《茶叶与贸易: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10 .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2017-05-02更新 | 814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月)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