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刘大鹏先生1894年中甲午科举人后,共参加了三次会试。参加三次会试的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三部《公车日记》(《乙未公车日记》《戊戌公车日记》和《桥梓公车日记》)。

材料   1895316日(乙未年二月二十日)“时倭寇辽东,征伐将帅退缩不前,贻误军机者日有所闻。”1895年,319日(乙未年二月二十三日)“安太史维峻(甘肃进士)请正李鸿章跋扈之罪,以破倭贼,奏上得罪,出守军台,而直声震天下,都人饯钱者甚多,京城标局号‘铁胳膊’李五者,义太史之举,送千金为赠,大车数辆,标勇二十护送到台,人两义之,本月初旬事也。今读其表,执鳞直谏,不避艰险,慷慨激昂之气流溢表间,有令人唾壶欲碎之慨。”190214日(光绪二十八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五日)“韩君桂馨自河南归来,言路经泽州高平县,人情汹汹,殆将民变。该县知县借赔款勒索民财,而政繁赋重,民不堪其苦,遂聚数万之众,哄闹公堂。高平知县悚然恐惧,具禀上宪,谓县民已叛。上宪由省先行委员查办,随后发马兵数百到高平县弹压。(韩桂馨)行抵潞安府屯留县,遇所发之兵马。如果委员善为办理则可,若一意袒护知县,恐未免百姓大变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末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2-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史料记载:由于外国的轮船甚至军用船只可以从上海、汉口上达重庆,而轮船与中国旧式木船相比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致使一些华商行栈转而为洋行服务,洋行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快速增长。促使洋行势力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2020-02-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8月1日,光绪帝发布诏书对日宣战。同日,明治帝亦下诏书对清朝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光绪帝宣战谕诏为:“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卷

明治帝宣战诏书为:“……朕兹对清国宣战……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

——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二   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

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日两国宣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韩三国史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性质各有哪些看法?为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2019-11-0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国运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4年9月,北洋水师“经远舰”在黄海大战中沉没于辽宁庄河海域。2018年9月,考古人员在该舰遗址中发现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前紧急添置,清廷为战争做了一定准备。这表明
A.考古发掘的史料最为真实可信
B.史料的丰富促进史学研究发展
C.真实的历史依赖新史料的发现
D.主观意愿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2018-12-02更新 | 674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南省花洲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1933年,学者张荫麟指出:“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重。顾关于此役,从中国观点之第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这反映了
A.历史研究应关注第一手资料
B.史料缺乏不利历史研究
C.甲午战争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D.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
7 . 甲午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打乱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C.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8 . 甲午战后,许多中国人出于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担忧,开始认真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语言甚至儒家文明的价值,在许多方面,1895年后的中国失去了同一性和历史性。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
B.使国人学习的对象从西方转为日本
C.使传统儒学的地位遭到全盘否定
D.刺激了国人变革制度的愿望
9 .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子。”他说这番话最有可能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 近代中国史不同的历史分期体现出不同的叙事体系,历史观念的更新也影响着历史分期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开一条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衡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说明作者以1861年标志性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

(3)运用上述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