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与中国认为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开始不同,日本教科书认为海战只是“军事冲突”,战争是从8月日本宣战开始的,日本教科书对“军事冲突”描述并不具体,既未提日军首先向清朝巡洋舰开炮,也未讲日军击沉运输中国军队的“高升”号英国商船。据此判断,日本意在(     
A.激发日本人民族优越感B.避免中日矛盾激化
C.渲染日本军队英勇无敌D.淡化战争侵略色彩
3 . 《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唐景崧(时任台湾巡抚)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万姓不服……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说:“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
A.反帝爱国的精神B.同情清廷战败丧失主权
C.斗争取得了胜利D.因内部矛盾致斗争失败
4 . 1882年,“日本通”邓承修上书清廷:“扶桑(日本)片土,……水师不满八千,船舰半皆朽败,陆军内分六镇,统计水陆不盈四万。然彼之敢于悍然不顾者,非不知中国之大也,非不知中国之富且强也,所恃者中国之畏事耳,中国之重发难端耳。”这说明当时
A.政府官员昏聩不谙国内外形势B.对日抵抗派主导清廷外交
C.洋务运动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D.日本军事改革效果不明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