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023-11-15更新 | 882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 (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时间日记内容
1月24日《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
3月24日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
3月25日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
7月27日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可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
A.拒和抵抗成为共识B.与列强矛盾激化
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3-05-19更新 | 475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旺中学2023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申报》报道了很多清政府赈灾的情况,并及时刊登有关救灾的大量上谕。然而,九十年代以后,《申报》上有关清政府的报道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地方督抚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     
A.民主革命不断发展B.清政府分崩离析
C.中央集权渐趋衰落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日本迅速侵入朝鲜和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人们对中国陆海军优势的幻想立马破灭。与中法战争时双方的决策都犹疑不定的情况不同,中日战争从一开始就被日本发动的、以决心攻占北京为目标的一连串攻势所左右。中日战争的结局清楚地和富于戏剧性地暴露了中国军事准备的失败和日本军事准备的有效性。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迈出了武力崛起的第一步。战后,日本凭借来自中国的赔款,国家财政规模急剧扩大,开始了以俄国为假想敌的新一轮扩军备战,准备迈出武力崛起的第二步。战争赔款在日本迅速转变为资本,为兴办以八幡制铁所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提供了动力。同时,增设纺织工厂、延伸铁道、修筑港口、创办银行、开发矿山、开发北海道等项目纷纷上马。

——摘编自宋成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


(1)概括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1895年,大英图书馆收购了一套大清版画作品,并珍藏至今。这批由当时文人画师创作的画报主要用于宣传清王朝在甲午海战中如何英勇作战,以及日本在战败后向大清王朝投降的情景。下面版画为这套系列作品中的一幅,综合图文信息可知

版画标题:迎迓李傅相
主要内容:清军大胜,日本乞和。在各国公使的恳请下,李鸿章赴日谈判。
A.清政府封锁消息并开展愚民宣传B.晚清的中国画师们缺乏版权意识
C.家国情怀影响着历史记录的视角D.中日马关谈判受到国际舆论关注
2022-05-27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模拟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7 . 下面漫画反映了近代列强在对新加入猎手俱乐部的衣着不伦不类的日本进行观望之余还带着不屑的情景。据此可推知,该漫画
A.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创作背景B.反映了列强企图联合侵略中国
C.暗示中国西南边疆形势严峻D.表达了西方对日本侵华的不满
2022-05-13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冲刺试卷
8 . 据1893年赴日的黄庆澄记载:“查东人(日本人)成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书中士已佚者,彼国犹珍存之。自西学盛行,此风一变,昔所存者,弃若。闽粤商人、间有购收以归、而重利者。”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无法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兴盛
C.对周边的文化影响力衰退D.学习西方成为思想潮流
2022-05-02更新 | 85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铁路建设经费主要以官款为主,建设的体制也以官办为特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开始由官办转向商办,并最终实行了“借债筑路”的政策。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政的全面展开B.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严峻的内外环境D.抑商政策的调整
10 . 1898年2月,清政府取“示昭大信于天下”之意发行昭信股票,以田赋、盐税为担保,二十年还清。债券由户部专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购买1万两以上者予以官位。这表明此时的清政府
A.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B.试图通过革新来自救
C.积极提升自身公信力D.开辟选拔官员新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