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当局编订地理教科书时炮制出与日本“本邦”相对应的台湾“本岛”概念,中国反被归为“外国”,在地理概念上割裂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这里当局的做法(     
A.加速了“台独”势力形成B.割裂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C.推动了近代地理教育建立D.意在加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2024-04-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文综(二)试卷-高中历史

2 .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认为要使中国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要大力发展实业。为此,他创办了一家纱厂,这是他个人创办企业之始。识图(下为江浙沪地区局部示意图)判断,这家纱厂位于(     

A.①B.②C.③D.④
2024-03-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19世纪60年代后,烟台的外贸经济迅速繁荣,一时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20世纪初,由烟台进出口货物多改为从威海出入,威海“一时商业骤盛,市面顿呈生气”;与此同时,青岛也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烟台的贸易中心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经济政策的调整B.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关税主权的部分恢复
4 . 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B.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赴海外求学思潮大致经历了由表及里四阶段。这(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1895年甲午战争军事为主
1895年甲午战争至1905年法政为主
1905年清末新政至1918年工商为主
1918年新文化运动至二十世纪中叶学术为主
A.反映出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说明了中国社会需求人才的变化
C.反映出中国人对社会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D.回应了中国社会时代主题的变化
2024-02-01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甲午战后流行过一部时论选集叫《普天忠愤集》。“忠愤”两字并提,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他们目睹祖国面临沦亡的严重危险,满腔悲愤地起来奔走呼号。这反映出(     
A.封建传统思想对知识分子根深蒂固B.维新运动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主流
C.知识分子对传统信条进行深刻反思D.甲午战争改变了整个东亚政治格局
7 . 1898年1月17日,有官员给清廷的奏折中认为,可分期还清对日赔款,让日兵继续留驻威海卫,但日本政府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要求清政府在1898年5月8日前必须把赔款付清。日本的这一要求说明(     
A.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亟须资金B.清政府以夷制夷的计划破灭
C.明治维新过程中出现资金断裂D.英日在侵华上既斗争又妥协
8 .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023-11-15更新 | 88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出口金融运输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制造业
占比16.8%20.5%25%9%19.6%
A.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D.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10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