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严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梁启超也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认为“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这反映甲午战败
A.引起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
2 . 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结束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
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
C.帮助朝鲜实现真正的独立
D.清除清政府在朝鲜的影响力
3 . 1840年——1900年,列强向中国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造成了中国人民深重的灾难。其中有一次战争,有国人赋诗:“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斯克刻。”与诗中表达的内容相关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中日甲午战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019-01-30更新 | 3312次组卷 | 131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7-11-18更新 | 319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盘石中学2020-2021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8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生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16-12-11更新 | 608次组卷 | 39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清远市第三中学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10 .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