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嗟呼!庚子妖民愚竖,盗兵潢池,其遗祸国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谓无爱国者。特愚妄愤戾,而其术又纯出于野蛮,此其所以终被恶名,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呜呼!亦可伤已。

——严复《主客平议》(1902年)

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

义和团的勇气始初是锐不可当的……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相抵抗。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分组成的……义和团不仅赶不上后来的辛亥革命,并远不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1940年,延安)

震撼祖国大地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这是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历史首创精神的伟大运动。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以上是近现代不同时期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几则评价,任选两则,归纳作者的主旨和态度,并作简要分析。
3 . 历史节点通常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候。探究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节点的抉择及影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勇气与智慧
材料一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与王安石主张上的相同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者实跋其主张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性。
探究二   1 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选择
材料二 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是什么?分析国人注意孙中山先生方案的必然性。
探究三 新中国历程中曾经的重要字眼——“计划”
材料三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98.3%,即平均每年增长14.7%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材料四 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全国在钢铁和其他若干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接近美国,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二五计划”与“一五计划”的相同处。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实施结果及原因。
探究四 数字世界——20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一瞥
材料五 表1:美国的工资涨幅和生产效率涨幅(单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表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率(单位:%)(摘编自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5)表1所示现象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表2反映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关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策对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6)在你人生发展的节点,你认为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并举出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答题示例:观点:不畏困难,勇于突破。如商鞅、王安石克服压力推行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1898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0年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思考】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并指出其所体现的核心主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日本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   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理由。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些合理与不合理要求?(要求概括,不得照抄原文)简要谈谈你对这份“和约”的看法。
2019-09-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017-11-02更新 | 341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2届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卷
8 .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2017-11-18更新 | 172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届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9 .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造成的影响,各界看法并不一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应观曾上奏折说:“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也曾上奏折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袁世凯也曾上奏折说:“……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

【材料二】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有关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2)评材料中关于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017-04-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10 . 综合题
十年之变局
吾侪今日,处共和政体之下,追忆十年以前,……虽国势之颠危,民情之锢敝,犹不免为五十步百步之观,未能逾十年小变之常例。而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此十年之变局,不特在吾国历史中,为上下古今时势转移之枢纽;即在世界历史中,亦为东西两洋文化交通之关键。盖十年以前,欧洲之文明,输入我国者,仅物质科学之一小部分;精神科学,殆付之等闲。至政治上之思想与学说,尤为守旧者之所嫉视。虽仇洋之气焰,既因巨创而渐消;而革新之精神,犹为群顽所阻遏。鼓荡之而消融之,使欧洲政治上之原理,得移殖于东亚大陆之上,则固自近十年始也。他日者,因两文明之结合,辟伟大之境域于精神界上,故不能不以此十年为孕育胚胎之时代矣。
——杜亚泉《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1913年1月
问题:
(1)文中的“仇洋之气焰”与“巨创”分别指什么?
(2)概括杜亚泉文中观点。
(3)你如何看待杜亚泉眼中十年以来中国之变局?
2016-12-1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下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