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与图一、图二和图三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史实(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图二和图四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建铁路,增辟内河航线,直接沟通内地和通商口岸的联系,扩大贸易地区。当时海关贸易报告曾记述:“通过这种工具(指:铁路),外国贸易能进入的地区大大扩大了。凡铁路所到的地方,那里就兴起了过去梦想不到的繁荣贸易。”……据1910年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4%,而生产资料只占17.6%。出口商品中,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1.3%,其中半机器品占11.9%,机器品仅为6.8%。在6.8%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 .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国共产党》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而更趋扩大……,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业发达的过程,也是扩大国外市场的过程。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实行对落后地区的掠夺,一个囊括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

材料三   列强强迫清政府向其借款,借以控制中国金融

时间189518961898
借款方俄法银行英德银行英德银行
借款额4亿法郎1600万英镑1600万英镑
年息454.5
年限363645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逐步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强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
2022-12-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演练(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作为近代北方的工业与金融中心,金融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

天津近代发钞银行一览表(摘录)

银行时间设立总部是否在天津性质津钞发行额(民国26年)银行设立时间总部是否在天津津钞发行额(民国26年)性质
汇丰银行1881外资天津农工银行1916商办
华俄道胜银行1896外资中法实业银行1916外资
通惠银行1896官督商办花旗银行1919外资
天津官银号1902官办中国实业银行1919是(后迁出)官民合办1750000
横滨正金银行1903外资中国丝茶银行1925商办
大清银行1905官办中元实业银行1925商办
中国银行1912官办115161800中国农工银行1927官民合办1500000

——摘编自黄丽珍等《天津近代货币“斗争”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就先后在东北和华北建立起多家日本银行支行和日伪银行,日军依靠这些银行大量发行伪币来兑换法币和地方货币,掠夺中国人民……为稳定根据地的金融,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货币;国民党政府则在国统区严禁使用敌伪货币,并在敌占区推行地方银行纸币护卫法币,维护法币在沦陷区的流通。日伪银行还采取不合理的兑换关系,人为贬低法币,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为了扰乱金融秩序,日军大批伪造根据地货币,发行大量假钞。而敌后根据地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假斗争;国民党政府下令军统局与美国合作,在重庆制造沦陷区的伪币,用于抢购物资。为套取中国外汇,日本在华北各地掀起挤兑银元的风潮,用钞票购兑中国银元,再购兑成白银运往关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国民政府采取外汇管制等多种手段以粉碎敌人阴谋,稳定金融秩序。除此之外,日军还开展物资战,到非沦陷区抢购物资,引起通货膨胀,物资战也成为货币战的一种形式。敌后根据地和国民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王永进《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的货币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津金融领域“斗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反击日军“货币战”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货币的新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杭州“大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南街,两行多是金银盐钞引交易”,这是以金、银、现钱等待客户以“盐钞引”前来进行结算兑换的私人金融性行铺;“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他各种商业店铺,“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又开店矣”。南宋末年,吴自牧记载“海商之舰”“舶商之船”云集于杭,全国各地运来的物品,在此装上海舶,“自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

——摘编自陈振著《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二   1898年杭州进口的洋货和土货合计共值2960234两,1904年达18589143两;杭州土货出口总值由19004785371海关两,增加到190510200623海关两。1896年,杭州开设海关并正式开港通商。1897年,杭州在发展邮政事业的同时,还开展电力建设。1900年,沪杭铁路实现全线接轨。1924年陆续开通长途电话。

——摘编自王晓晓《杭州近代城市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宋时期杭州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杭州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万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金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几年的时间里,列强先后获得了在十余省投资开采矿山的特权。在中国的新式工矿业中,外资占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一1898 年),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甲午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在当时民族工业的各个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缫丝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此外,诸如面粉、酿酒、造纸、印刷、火柴肥皂、碾米、制革、织麻采矿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19世纪中期相比,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成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