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C.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D.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
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
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的《中华民国国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精神。其中有这样的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斗争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前期后期的救国纲领分别是什么?其中哪一个纲领最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哪一个纲领反映了历史潮流的要求?

(2)“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0年,由立宪派发起的四川保路运动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立宪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闻讯发表文章称:“革命暴动之举,吾党所素不赞成也”,“而今日清政府多存留一日,则元气多所斫丧(斫丧意思为摧残)一分”“革命尚可以于万死中求一生”。以上史料表明立宪派
A.与革命党人结成了反清同盟
B.从保清转向反清
C.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反清思想
D.以反清之名行保清之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