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迮,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B.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2016-11-27更新 | 179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3 . “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毁了一个王朝,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这件事发生在
A.十九世纪最初十年B.十九世纪最后十年
C.二十世纪最初十年D.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
2016-11-18更新 | 6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上海松江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和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继承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原因。“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2016-01-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宣城郎溪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6 .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译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刊登了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学生崇拜的人物中,崇拜孔子的有157人,孟子的有61人,孙中山的有17人,其他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
⑴据材料一,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方法(途径)是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⑵梁启超的思想主要受到西方什么思想的影响?
⑶从材料三看,当时中小学生主要崇尚的是哪种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⑷材料三的调查结果中孙中山位居第三,康有为、梁启超、华盛顿、卢梭等人榜上有名说明了什么问题?
2012-03-21更新 | 8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福建龙岩一中高二第二学段考试文科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