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瑞澂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主要说明(       
A.革命派并未做好革命的准备B.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D.清政府对革命力量的警惕性强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选择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武昌起义后,至 1911 年年底,有多达14个省响应起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省的立宪派与革命派通力合作;湖南省的起义由革命党人发动,但政权很快落入立宪派手中。时人评论说:“辛亥革命, 皆以咨议局(清末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机构为发端”。由此可推知,1912年年初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实际上由立宪派控制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存在较大的妥协倾向D.继承了清末宪政成果
2021-05-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

上表可说明
A.新政权缺乏民主性B.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
C.立宪派内部斗争非常激烈D.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
7 . 图甲和图乙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的广告。从两幅图可以看出,本质上当时的中国社会
A.实业救国思想逐渐高涨B.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民主共和发展趋势明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汉人(%)旗人(%)
1860—1900年79.120.9
武昌起义时70.829.2
武昌起义后89.510.5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2019-04-15更新 | 487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