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B.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
C.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一材料二《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纪念邮票之二


材料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材料五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材料六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1)上述图片材料中,材料一二、三四、五六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领导的民主革命?

(2)材料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中,在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什么?

(4)材料五六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2017-05-19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模拟卷(四)历史试题

3 .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4)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2017-04-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铁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就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后,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材料主要表明
A.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B.清政府对内政策的改变
C.革命党人拥有一定的优势D.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5 . 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这说明
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
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
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
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6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出现“悲惨结果”的原因。

(2)请结合史实举两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

(3)结合史实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建立起“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4)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2017-04-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观察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B.革命党人在③处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C.中国共产党②处召开了中共一大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2017-03-21更新 | 5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