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环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材料二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四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9-01-0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摘编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摘编自《马关条约》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上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摘编自《辛丑条约》


(1)请根据材料一、二、三回答,这些条约是那三次战争的结果?试从革命史观的视角分析这些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丑条约》签订后,面对国家的困局,先进的中国人在政治上进行了什么样的探索?
2020-02-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