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中的内容节选自近代中国〈宣统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某一重要诏书,判断此诏书颁布的背景是
A.戊戌变法遭到失败B.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C.辛亥革命不断发展D.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歌”的节选,其变化反映了
名称背景内容节选
《巩金瓯》清政府宣称“立宪”喜同袍,清时幸遵,真熙嗥,帝国苍穹保
《五族共和歌》中华民国成立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中华雄立宇宙间》中华帝国成立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国民革命歌》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A.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逐渐深入B.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
C.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4 . 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人类政治民主化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公民大会)有最终决定政策的权力,并有权在公开法庭听取上诉,参加执政官的选举,对个人授予特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完毕通常进行举手表决,在大多数情况下,简单多数便确定了结果。

——《不列颠百科全书》


(1)材料一所说“公民大会”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处于何种地位?何人有资格参与公民大会并举手表决?

材料二   第一条   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

第二款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

第三款……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

第二条   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和具有同样任期的副总统,应照下列手续选举……

第三条   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是如何体现民主原则并防止专制的。

材料三   1912年12月,中国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国会选举。根据选举法规定,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42,933,992人,占人口总数的1/10。国会选举结果如下:


——《北洋军阀史料汇编》


(3)简述中国进行第一次国会选举的背景,材料三体现了哪些当时中国民主政治出现的新气象?(列举一项)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写出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逐渐形成的三大制度。
2020-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残束了,即悲惨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7 . 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的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如果你作为导游带领朋友参观以上景点,那么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上面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并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

(2)如果你推介朋友参观南京其他与中国近代历史相关的景点,那么你会选择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2018-02-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9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

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
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材料三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经济总量(亿元)
1952
3.7
57.89
1978
76.7
323.78
2017
90628.8
84670.90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就“国家政策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成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材料二   联邦宪法遵循了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维护政府赖以建立于人民之中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一旦政府妨害这种目的,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宪法同意用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方法来制约政府。根据宪法,合众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联盟,而且还是一个联邦,生活在联邦里的个人既是合众国的公民,又是各州的公民。

——摘编自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所体现的宪政原则。

材料三   袁世凯手握北洋六镇,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先南下攻陷汉口、汉阳,对南方施加压力,又同南方展开合议。南方方面向袁世凯提出:只要他能逼使清帝退位并赞成共和,就举他为大总统。袁世凯随后对已束手无策的清廷施压。1912212日,清帝宣布退位,宣告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15日,南方的参议院改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帝退位的原因。

材料四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

——摘编自约瑟夫﹒斯托里《美国宪法评注》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看法,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