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A.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2019-05-18更新 | 922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第四单元第8讲考点3辛亥革命
3 . 1912年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北京报道:“北京很安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除了贴在各个路口,宣布国体改变,命令保守秩序,警告扰乱和平将被处死刑的严厉告示外,一切如常。”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英国政府的中立立场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社会发展方向转向民主共和
4 . 1912 年 2 月 11 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该作品的主要寓意是
A.表达了民众对民权自由的向往B.表达了民众对结束帝制的期盼
C.讽刺了清朝文字狱的思想摧残D.讽刺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
5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
B.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挑战
6 . 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推行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7 .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 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外国军舰开赴武汉向革命党施压
D.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为”。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法制观念有哪些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
(3)“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人却写为“囻(口内一个民字)”,并认为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说明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并解释其社会原因。
2016-11-18更新 | 3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9 .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A.责任内阁的权利重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10 .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
材料一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主题二【变化】
材料二 在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叩头等繁复的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继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也改为“先生”“君”;政治思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主题三【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 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主题四【反思】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时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材料一中“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悲惨地失败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在辛亥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可以看出历史评价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2011-09-03更新 | 7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