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新时代”一词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生成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具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符号意义的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时代”概念之考辨》


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时代”内涵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4-06更新 | 852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来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常被过低估计。这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封建帝制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民主。”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作者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历史功绩B.认为革命最大功绩是推翻帝制
C.认为革命没给人民带来民主D.认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盛顿在美国一直处于被人崇拜、敬仰的热浪之中。美国人普遍认为在家里挂一幅华盛顿的画像是神圣的义务,好像家里必须有圣人像一样。后崛起于草莽的林肯,其光芒足以与华盛顿同耀争辉,故南北战争后美国出现了凡人化解读华盛顿的思潮,努力恢复华盛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并强调是美利坚大地的民主氛围造就了华盛顿,而不是华盛顿凭空开辟了美国的共和天地。

中文读物对华盛顿的介绍与评价,受美国影响很大。鸦片战争前后,华盛顿的形象在中国相当高大、完美,与中国尧舜相媲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也有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民众与英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华盛顿。清末民初,华盛顿已是中文世界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至少有九个不同的华盛顿形象,如开国总统、国父形象;打了天下但不做皇帝的尧舜形象;敢于认错、不讲谎话、见义勇为、孝顺母亲的诚实、行善、孝顺形象;也有缺点错误、也会发脾气的凡人形象……1913年,《大陆报》采访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前后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形象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晚清民初中文读物介绍华盛顿的特点,简评袁世凯“欲为华盛顿”而不“欲仿效拿破仑”的说法。
2021-08-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1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否定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意义B.强调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C.肯定了妥协带来的社会进步D.印证了改良道路的必要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人说:1901年的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曙光。关于这句话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①《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人民的悲惨境遇。
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⑤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7 . 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是影响近代中国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下面有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些评价和图片,阅读并回答问题


(1)请用不同的史观对上面材料进行解读(至少两种史观)。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材料四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4)驳斥材料四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018-12-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熟读古代典籍。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等介绍西学知识的书刊,并游历香港,后参加顺天乡试失败,南归途中大购西书,认真研读,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中法战争失败后,要求变法图强,进行宣传活动。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国流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连续发表《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翻译《天演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含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解读。
材料三          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年代末,研究暂趋沉寂。1961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革”的到来……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并据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15-03-04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