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017-11-17更新 | 378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这主要是基于
A.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B.建立了共和制度
C.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D.结束了君主制度
4 . 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中国辛亥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2017-02-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安徽省蚌埠市二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胡适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墩”是指封建正统思想
B.“可以萌发”指民主共和观念的滋长
C.“树断了”是指推翻了封建制度
D.“树墩”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和。”其中,实现了由“专制改为共和”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辛亥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16-11-27更新 | 330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D.促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016-11-27更新 | 267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6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12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2016-11-27更新 | 986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