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
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肆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对上述表格加以解释。(要求:可从背景、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形成的经典红色文化和宝贵革命精神,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在“建党”“建军”和“建国”(指建立新中国)壮丽事业中迸发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睿智胸怀和道德情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船精神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冈山精神形成的背景。
2021-02-04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3月,法国工人阶级建立了巴黎公社,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公社“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在“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下通过普选方式选出公社委员。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社,它拟定和颁布文告与法令,然后通过其下属的10个委员会来具体落实。在70余天里,公社颁布了几百个文告、法令,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公社还米取包括废除高薪、不得乘坐豪华轿车、马车在内的多项措施来防止公职人员的腐败与变色,并始终关注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如解决工时、工资与食品安全等问题。总之,巴黎公社对理想社会的有益探索,为世界无产阶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秦正为《制度体系视阙下的巴黎公社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舆论导向功能受到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推崇。他们在利用党内刊物构建巴黎公社图景的同时,也进行公开宣传。1922年6月,李达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最猛烈的“巴黎的自治团”与十月革命相比,失败在于“没有共产党任指挥”。1922年12月,周恩来在旅欧党组织机关报《少年》发表文章,称巴黎公社为“巴里共治团”,肯定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的一脉相承性。1925年3月,《新青年》推出第一个纪念巴黎公社的特刊,多篇文章在肯定巴黎公社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其失败教训,认为,“政府权力不集中,对待反革命势力太宽恕”,“都可以做后来无产阶级运动的前车之鉴”。1926年3月18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张太雷在《巴黎公社纪念日》的演讲中,颂扬巴黎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能力,结合国民革命形势着重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及一般被压迫的民众在民族运动中,应该从巴黎公社得到更多的教训。20世纪20年代,中共对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宣传,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摘编自束锦《中国共产党对巴黎公社的认知与传播(1920~192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共宣传巴黎公社的侧重点并分析原因。
2021-11-1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届高三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追求人的自由和政治的民主是众多思想家思考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理性时代”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编写

材料二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从此就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期望亦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伟大的人”的名字以及其伟大成就。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二中两种不同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围绕材料三,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8-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收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020-11-21更新 | 438次组卷 | 50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21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柯尔斯基来到上海,与主持上海共产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建立了联系,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一系列筹备,19217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1935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议题概括为:一是军事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章建刚《浅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无产阶级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未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战,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

(2)材料二是否放弃了材料一中的主张?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和史实,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8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丰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回答,共产党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的运动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9 .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吴佩孚镇压后,《顺天时报》在时评中写道:“此种运动非仅由他人煽惑所能发生……其原因为何,即世界的潮流工人之自觉是也。”“新式政治,则不宜仅以被治者阶级之幸福安宁为目的,更须满足其参与政治的欲望。”该时评已经认识到
A.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必然席卷全国B.吴佩孚镇压工人运动必然遭到失败
C.政治民主亦已成为当时中国的潮流D.中国工人运动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
2016-11-27更新 | 47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南京条约》,清朝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虎门条约》允许英商及其家属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1845年11月29日,英国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1916年填没成为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向北到李家庄(今北京东路)的一片荒滩——外滩,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份土地章程被视为上海租界存在和运作的依据法理。上海开埠的第一年,除了商人和领事以外,属于伦敦会的英国传教士也迅速进入上海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璐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二: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在租界强行拥有了自己的行政、立法、司法自主权,致使上海成为华界(中国管辖地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界”分治的城市。其次,由于上海在五个通商口岸中最早设立租界,且充分利用了特殊的交通枢纽的条件,因此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一跃为全国商业中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租界的市政管理和建设、教育和工商业管理等制度,对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的成长,上海的产业工人最为集中,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上海交通便捷,“国中之国”的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便于革命者进行活动;另外,上海文化事业发达,聚集了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行各种活动,上海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摘编自马长林《上海的租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的依据是什么?又是哪些英国人最先进入上海的?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租界对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