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二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它。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自己只顾着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出现新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并做简要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孙中山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
2022-12-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列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湘赣边界的斗争中,毛泽东指出:要进行工农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强调军事根据地的建设。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军。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土地革命试点,此后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不建设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会因为没有可靠后方做依托而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住。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对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主持制定《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2)依据材料二,概括“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和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工人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说明这一主张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在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的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地区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㈡取消一切为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阐述的核心观点,并归纳产生该观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的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 . 理论指导、史料研习、问题讨论和社会调查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2)史料研习“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问题讨论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
2019-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黄平县且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7 . 今年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俄国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是革命与战争交织的世纪。列宁曾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战争”和“革命”的关系。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哪些特点?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列宁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为保证“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8 .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足: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泽民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革命的第一阶段”具体指什么历史事件?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列宁主张采取什么方式,最终何种方式夺取政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毛泽东找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史实。

2017-12-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
《共产党宣言》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的原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后来被实践证明是不准确或不正确的结论,这是不必讳言的。因为判断正误与对错是实事求是原则所要求的。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差异,并谈谈你的认识。
2010-10-12更新 | 6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10 .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新旧两个时期,体现了中国人前赴后继地救亡图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中山先生革命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确定、革命道路的探寻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2021-04-1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