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伪满皇帝溥仪后来回忆说,他的日本近臣在1942年曾特地介绍了对付八路军的“铁壁合围”、“梳篦扫荡”等战法,溥仪当时不解地问:“共产军小小的,何犯上用这许多新奇战术?”近臣马上说:“共产军”和国民军不一样,军民不分,这样的军队越打越多,将来不得了。”材料所述现象是由于中共(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建立了联合政府
C.善于组织游击战争D.分田分地给农户
2022-11-29更新 | 46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39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游击干部训练班在衡山开班,叶剑英为副主任。中共先后派30余人参加教学工作,主要负责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培训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体现出国民党
A.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
B.已彻底放弃片面抗战方针
C.正为战略反攻做最后准备
D.对中共抗战的认同与合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宣言中“抗战”的积极作用是
A.中国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迅速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抗战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
2018-12-16更新 | 4517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民党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在1937年《国防论》中强调: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这说明蒋百里
A.客观分析了当时中日情况B.提出了与中共相同的抗战策略
C.尚未认识到敌强我弱D.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8-04-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下宋美龄意在强调
A.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C.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的保障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8 . 《抗战胜利的代价》一书中写道:“当日军登陆成功后……(日军)主力部队,应指向太仓地区,该方面为中国军队侧翼,且兵力薄弱,日军可由该地区直趋京沪线,截断中国军队主要补给线,或可达到击灭大部分中国军队的目的。”材料反映的这场战役,对中国的影响是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C.为整个抗战争取了时间
D.成为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蒋介石曾在嘉奖前线的密电中说:“……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胜利足为表征。”与蒋介石嘉奖电文相关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2016-11-27更新 | 162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