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图为一幅历史地图(局部),判断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到敌人后方去”B.“攘外必先安内”
C.“对日寇最后一战”D.“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2021-10-12更新 | 445次组卷 | 6卷引用:西藏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B.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2020-05-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更加重视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加大了对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的力度。为将中国抗战纳入美国远东战略之中,罗斯福提议组织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部,推蒋介石为统帅,美国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以.协同对日作战。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攻入缅甸,并包围仰光。英国政府惊慌之中急电蒋介石和史迪威,请求中国军队火.

速入缅。为保住中国西南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及支援缅英军。2月下旬,蒋介石正式命令在中缅边界布防的国民党军队开赴.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此揭开了序幕。

——摘编自杨泽明《略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响。
4 .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2019-08-08更新 | 145次组卷 | 19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日本军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由此说明
A.全民族抗战是此次胜利之源
B.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
C.日本惧怕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D.国民党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6 .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其中“先生盛德”主要指
A.指挥国民革命军北伐
B.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敌
C.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提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9-01-11更新 | 131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拉萨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B.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D.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8 . 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部分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
B.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历程
C.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北洋军阀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
D.新中国成立初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战时土地政策大纲》,其中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规定:“奖励人民以土地呈献政府,并应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伤兵难民。”这主要说明
A.社会矛盾变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
B.为解决伤兵难民土地问题政府调整政策
C.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党±地政策的调整
D.国民政府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