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下表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期间,有关日本军事和经济的信息。这些信息可用来说明

武汉会战

日军参战军队40万,伤亡15万

日军已无力在华发动新的战略攻势

日军在华24个兵团,日本国内只有一个兵团

1937年

日军军费32.71亿日元,占国家总支出的69%

日本战争经济已显露出危机迹象

1938年

日军军费59.62亿日元,占国家总支出的76.8%


A.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B.日本对华速战速决战略破产的原因
C.中华民族的抗战取得了初步胜利D.武汉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会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A.突出了中共在抗战的地位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抗战时期(1931-1941年)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据下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国家片名发行方式
美国《热血忠魂》《八百壮士》赠送
苏联《精神总动员》赠送
《热血忠魂》赠送
新加坡《抗战特辑》出售版权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C.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2021-07-07更新 | 561次组卷 | 23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晋察冀边区行政教育处审定出版的历史课本中,孔子被表述为“代表了贵族地主,他看不起工农,说工农是小人”,王安石变法被表述为变法“并不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他提倡的保甲法,更是地主束缚农民的锁链”。这些表述
A.有助于对抗国民政府的“围剿”B.体现了教材直接服务于抗战
C.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D.凸显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人观察到,“这些粗汉”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国民素质有待提高B.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广泛
C.民族意识明显增强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
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我中华”的计划D.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
2020-11-19更新 | 292次组卷 | 18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在分析抗战形势时指出:“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沿海,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该学者
A.指出了国民政府在战略上的失误B.认为抗战形势符合国民党的预期
C.强调了国民政府初期抗战的意义D.批评国民党军队抗战缺乏主动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
46525112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2020-07-08更新 | 9968次组卷 | 10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况。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反映出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B.中共革命策略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C.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民主革命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
2020-07-03更新 | 1311次组卷 | 31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月4日,为顾全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被迫接受国民党的无理要求,命令新四军军部及主力部队9000余人向北转移。7日,当部队行至皖南茂林时,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袭击。虽奋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军长叶挺被扣——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其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余部。18日,中共中央发出宣言,揭露事变真相,驳斥蒋介石的命令。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重建,后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皖南事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共产党针对事变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