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54日,两支部队会师的大会召开。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就在今天来开大会庆祝两个部队的胜利会师,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并宣布两军会合后,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在会上说:“我们的力量扩大了,又有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打击敌人,不断地发展革命。”两支红军主力约五千人以上还有八千多农军,共一万多人,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逾万人,两万多人在会场上高呼口号大唱战歌。

——摘编自付尚文《伟大的井冈山会师一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冈山会师五十周年》

材料二 (1937年)8月上旬,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也相继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以合作抗日的协议。9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年中共军队改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共军队改编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2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一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蓄积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与强大敌人在力量不够时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渐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量的、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在内的中国民众,立即就正式揭开了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哪里有日本的侵略,那里就一定有中国人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民众的抗日战争几乎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但是,此时的抗战仍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

——李殿元《抗战八年当为十四年论》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转变为重视边疆地区。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2021-08-29更新 | 361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成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923日)

材料二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三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由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最早将“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是婴阳初,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民生公司和宜昌的民众。此、他说、“这是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朱复胜《卢作孚与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对日本侵略者态度的变化、分析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原因和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觳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材料二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如“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群众》周刊,创刊初期就发表了周恩来的《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目前抗战形势与坚持长期抗战的任务》《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等文章,扩大了周刊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材料一中,《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919-1925年的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群众》的创办有怎样的重大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关系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问题,两党应该如何做?
2020-08-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官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材料二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两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透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将其失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的论述,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近代“中国精神”如何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举两例)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并说明这次“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意义。       
(3)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官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材料二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两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透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将其失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时期(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如何为“中国精神”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的论述,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近代“中国精神”如何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举两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