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军的滔天罪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材料二读图:遵义

材料三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请问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在遵义召开过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代中国青少年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南京大屠杀?

2017-12-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2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   “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跨我们的。……敌人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京。敌人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续侵略,我们就继续抵抗。……在敌人侵害下,中国只要有一处自由场所,国民政府将依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存在!”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声明》


(2)材料二中《宣言》发布的背景是什么?这份《迁都声明》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材料三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词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3)材料三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哪些含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史的时代主题。
2020-05-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铭记历史,缅怀过去,珍视和平,不忘屈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材料三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3亿中国人民迎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

——新华网报道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
(2)请分别列举一例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除南京大屠杀以外的日军侵华罪行。据材料三分析设立国家公祭日有何重大的现实意义?
(3)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十二日,日本驻重庆领事山崎桂和清政府在重庆正式签订了《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日本获得了在重庆开设租界的特权。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云集重庆的世界名人、各国外交官等有3000人,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经济实力成百倍增长,工业企业增至1690家,商业公司、商店27万多家,银行67家,钱庄、银号、信托公司24家,人口增至120万人。
材料三 民国28年(1939)5月3、4两日,日本空军突袭轰炸重庆。两次轰炸中重庆市区总计被毁房屋2000余栋,市民死伤2000余人,财产损失无法估算,全市37家私营银行有14家毁于弹火,单是都邮街一带被毁的绸缎布庄就有15家。
材料四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重庆作为建设的重点,迁建、新建了200多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这些新增的企事业单位除少数是兵工厂外,大部分是与战备有关的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等工业。西南铝加工厂、四川重型汽车厂、重庆造船厂、四川仪表总厂等,都是在“三线”建设中建成的。
资料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重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在重庆设立租界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战中重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对今后重庆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轰炸重庆的目的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016-11-18更新 | 8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云峰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
6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1937年七七以后,日军对中国人民制造了哪些滔天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抗战胜利为什么“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2022-06-2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东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
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三   近年来国内影视界,粗制滥造、情节荒唐、内容离奇的各类“抗日神剧”,让人们对抗战历史认识模糊。令人意外的是拍摄于抗战时期的美国抗日剧《dragon seed》(龙种)一度在网络爆红。该片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下,对中国军民的抗战进行了大量正面描述。电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电影制片人伯尔曼将所有抗战场景中使用的军服、帽徽等道具都做了模糊的处理,看不出国共两党任何一方的标志痕迹。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并阐述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政府正面宣传中国抗战、伯尔曼在电影中做模糊化处理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并概括该电影的历史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10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541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5届山西吕梁学院附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日最后胜利》(194595日)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摘编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日最后胜利》(194595日)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1942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战场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
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人不到10.9万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回答,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理解抗日战争中国取胜对中国的意义?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020-12-0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