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军的滔天罪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
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三   近年来国内影视界,粗制滥造、情节荒唐、内容离奇的各类“抗日神剧”,让人们对抗战历史认识模糊。令人意外的是拍摄于抗战时期的美国抗日剧《dragon seed》(龙种)一度在网络爆红。该片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下,对中国军民的抗战进行了大量正面描述。电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电影制片人伯尔曼将所有抗战场景中使用的军服、帽徽等道具都做了模糊的处理,看不出国共两党任何一方的标志痕迹。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分析出现以上特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并阐述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政府正面宣传中国抗战、伯尔曼在电影中做模糊化处理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并概括该电影的历史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 . 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材料二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2019-12-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学校2019年高三7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注:对中国蔑称)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注:沈阳)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与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

——朱德《实行对日抗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对国人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

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

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宋元

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

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局部侵华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3-04-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近代史上成规模的反战运动可追溯至20世纪初,主要由早期社会主义者发起。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日本社会各界带来极大刺激,在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裹挟下,许多反战人士陷入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转而为侵略者摇旗呐喊,另有不少人迫于政府控制和武力镇压而放弃立场。1934年后,日本当局变本加厉地镇压包括共产党、劳农党、工会团体、学生团体、文艺界以及基督教人士等国内反战力量,1935年日本共产党再度遭取缔后,日本国内有组织的反战运动近乎销声匿迹,只能转入地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一些知识分子谴责关东军的行为,东京大学教授横田喜三郎从国际法的角度批评日军在中国东北的行动超出自卫权的范围;作家石川达三因撰写《活着的士兵》揭露南京大屠杀而被判刑。1938年,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总动员法》,由此进入“举国一致”时期,持反战思想的文人大都被视作“国贼”而遭镇压,左翼及含有反战思想的出版物一律取缔,反战力量只能在国外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不断失利,内阁加大了对“自由”“民主”“反战”思想者等一切进步人士的迫害。但是即便面对残酷镇压和阵营分裂,日本反战人士依然坚持表达自己的立场,他们的行动及精神在战后逐渐获得日本社会的肯定与传承。

——摘编自林敏洁《重拾日本反战记忆,传播时代和平之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前期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前期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2-12-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1937年七七以后,日军对中国人民制造了哪些滔天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抗战胜利为什么“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2022-06-2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安东新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8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8 . 回眸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抗日战争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成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大陆政策逐步出台,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和朝鲜的侵略。

由于日本是小国、岛国,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为了对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只有经常采取从路上和海上突然发起进攻,速战速决以求最大利益。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如此,从“九·一八”到“一·二八”,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均是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为操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还用各种阴谋诡计,在中国培植可以供他利用的力量:支持张作霖,袁世凯,段祺瑞等大小军阀;支持爱新觉罗·溥仪搞“伪满洲国”;1940年在日本侵略者的导演下,汪伪政权成立。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田台庄进行疯狂烧杀,在旅顺进行空前血洗。其罪行被西方报纸评论围“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野兽”。20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制造了大大小小无数惨案,尤其令人发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用中国人进行细菌实验。

——摘编自刘家英《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爆发于1935年的“华北事变”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深刻分析与判断了国内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发展形势,及时明确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全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策略方针,并特别注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主要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争取国内积极抗日的知识分子,扩大共产党武装部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众运动。争取中间势力是要积极争取对中国革命持中间立场的力量。反对顽固派就是与他们要作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摘编自张炜达马思洁《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适用原则及实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共产党在抗战中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1-01-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2)材料二五四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两个战役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