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42年3月,日军大举进犯缅甸,英军兵败如山倒,接连向中国告急求援。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联合国家宣言》的基本精神,组建中国远征军,驰援缅甸,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但很多将士埋骨异乡。对中国远征军理解错误的是(     
A.中国远征军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
B.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主要是为了救援美英联军
C.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肩负了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组成部分
2022-09-26更新 | 607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抗战后期,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即指国民党政府)的影子也没有。”由此可推知,抗战后期(     
A.正面战场失去了民众的支持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国共严格划分了各自的战区D.国民党放弃了长江以北抵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之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日本军政界并未引起强烈反响。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政府日益重视《论持久战》的前瞻性与预言性,评价也从刻意贬低趋向相对客观。这反映了(       
A.日本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B.国际社会忽视持久抗战
C.中共对抗战战略的准确判断D.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41年,彭德怀在北方局扩大会议中强调,“知识分子”是连接敌占区与接收区的桥梁,要向他们积极传递“新民主主义、持久战、三民主义、游击战争、中国历史各种知识”。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积极筹划对日战略反攻
B.重视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C.政治威望得到极大提升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2022-06-09更新 | 10712次组卷 | 105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轮复习(一)历史试题
6 . 从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到1943年的修订新约和开罗会议、再到1944年筹建联合国的敦巴橡树园会议和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我们都看到了中国的身影和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一过程(       )
A.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B.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
C.奠定了新中国自主外交基础D.得益于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
2022-04-06更新 | 36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中上,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至少2个)。
(2)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形成了两个战场,试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事例(至少2例)。
(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8 . 下表所示为《新华日报》刊载的部分纪念文章标题。由此可知
时间版次标题
1938年7月8日3英澳印热烈援华·纪念我抗战一周年
1939年7月9日3“七七”二周年·苏联特别广播
1941年7月7日2世界名人联名致书祝贺我英勇抗战·由反侵略总会领衔发起
1941年7月12日2迎接七七·美东西方协会七六举行广播·英广播公司增华语节目
1942年7月7日3同盟各国元首纷纷来电致贺,对我全国军民慰勉有加
1943年7月7日3英相电贺蒋介石·中英合作必能发挥适当力量
A.中国抗战受到国际社会关注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C.美苏等国反思对日绥靖政策D.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援助
2022-03-24更新 | 4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重点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

阶段特征
清末民初一、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交织
二、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五四时期一、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二、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结合
抗战时期一、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
二、国内各阶级、各种政治势力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10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541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卷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